哎呦喂! 哥几个看了昨晚决赛没? 我是心脏都要跳出来了! 胡明轩那个最后的三分球啊,但凡力气小那么一丢丢,但凡弧度高那么一丝丝……哎!
篮筐它哐当一声,就是不进! 眼睁睁看着澳大利亚人疯了似的冲进场庆祝,咱们的小伙子们,一个个瘫在地上,胡明轩更是拿手捂着脸...89比90,就1分! 你说憋屈不憋屈?
亚洲杯冠军就这么溜走了!
但你知道吗? 比赛刚结束,我这手机就震个不停。 猜猜咋回事?
刷着刷着,一个名字接着一个名字蹦出来,越看越心惊!
余嘉豪、赵嘉义、李祥波! 这仨名字后面,直接打了个大大的红叉叉,配的文字更狠:“大概率无缘世预赛名单”! 我的天,这要动真格的啊? 亚洲杯亚军还没捂热乎呢,郭士强指导这刀就挥得这么快?
是消息满天飞,有人信誓旦旦说内部确认了,也有人说是媒体瞎带节奏。 但说实话,回头想想他们仨这次亚洲杯的表现,还有郭指导对他们的使用……这事儿,恐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。 胡金秋打澳大利亚那场,累得直喘大气,郭指导往替补席看了一眼,余嘉豪站起来了,可结果呢?
换上去不到三分钟,篮板被人家小个子硬生生从头顶摘走,下盘顶防更是踉踉跄跄,直接被教练又给按回了板凳。 打强队的时候,是真指望不上。 除了那次打实力明显弱一截的印度,赵嘉义确实投开了,拿了17分,挺亮眼。
可问题就出在这儿,打印度风光无限,后面的硬仗呢? 打新西兰就上了几分钟,数据挂零。 打伊朗两分钟不到,啥也没有。 再往上到半决赛、决赛,连大名单都进不去了! 这一算账,除了打印度那场爆发,其他场次总共就拿了6分,这表现起伏也太大了点吧?
再瞅瞅小李,李祥波。 说他是男篮阵中存在感最低的,估计没人反驳。 小组赛还偶尔能上去顶个几分钟,到了淘汰赛,那上场时间真是用“秒”来计算的。 打日本? 板凳坐穿,一秒没上。 打伊朗? 上去遛了36秒,还没摸热乎球呢。
到了万众瞩目的决赛,所有人都以为他不会上了,结果最后时刻暂停,郭指导突然指着他:“你! 去! ” 球迷还没反应过来,记分牌那边计时器一跳,只有6秒!
李祥波刚过中线把球发出,比赛就结束了! 这象征性的一换,简直比打一分钟更能说明问题,郭指导手底下十二个兵,关键时刻能信赖的轮换里,李祥波可能排到了最末。
网上这会儿可热闹了。 有球迷直接放狠话:“余嘉豪那么高的个子,咋感觉站在场上软绵绵的? 白瞎了那221! 对抗跟个面条似的,让澳洲那个谁一顶,直接弹开三步远,看得人血压飙升!
这样的替补中锋,世预赛碰欧洲强队还得了? 赶紧回家练肌肉去! ”“赵嘉义这次除了捏了个软柿子印度,后面咋就彻底隐身上了?
”
关于李祥波的评论更直接:“哥,决赛那宝贵的6秒‘高光’时刻,球烫手吗? 郭导宁可用程帅澎、廖三宁拼到腿抽筋,也不给你时间,这态度不是明摆着吗? 世预赛名额就那点,腾出来给更有用的吧! ”这些球迷虽然话说得糙,但理在哪儿?
他们的吐槽,哪一个不是紧紧贴着余嘉豪那让人摇头的对抗和篮板保护? 哪一个没戳中赵嘉义那神一场、鬼十场的数据单? 哪一个忽略得了李祥波那少得可怜的“秒级”出场时间? 更别提胡金秋拼到脸色发白,替补席却无人能顶上去分担那几分钟的关键时刻了。
有哥们儿翻出集训时的小道消息来佐证。 说是在队内分组对抗的时候,郭指导的嗓门儿最大,吼得最多就是防守轮转要快、拼抢篮板要玩命、防守动作得强硬。 有一回余嘉豪挡拆延误慢了点,郭指导立马黑脸,当场叫停,指着场地边线吼:“动起来! 腿抬起来! 这么慢等着对手送你回家吗? ! ”
把年轻的大个子训得脸通红。 对赵嘉义的要求也特别明确:“机会出来了坚决打! 冲进去造杀伤! 别在外面飘着投个没完! ” 李祥波倒是很少挨训,因为他大部分时间在板凳席末端待着,坐在远离主力轮换的位置,属于教练目光很少扫到的那一片区域。
这些训练场上的小细节拼凑起来,恰恰印证了他们在实战中的短板,余嘉豪的移动速度跟不上郭指导的高要求;赵嘉义缺乏强硬的突破,打球偏“软”;李祥波则干脆连进入教练信任圈的机会都很少。
亚洲杯这个大考成绩单交上去,三个人在硬实力、态度契合度、教练信任度这三关面前,似乎都没及格。 难怪连一向温和的队记都在直播连麦时不小心说漏嘴:“后续备战计划调整力度会很大...名单优化势在必行...” 这话一出,懂的都懂了